你的样子|“小镇收藏家”30年抢救百万册旧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8 09:13:00    

央广网宁波3月17日消息(记者 张雯雯)宁波江北慈城古镇的民生路上,有一处“拾遗”文史的地方,每到周末就变得格外热闹,研究慈城历史文化的各路专家围坐于此,一起交流探讨。店主周文海热情招呼着,将精心淘来的“宝贝”慷慨送给大家,并乐此不疲地在由数吨旧书堆砌而成的“书山”中,为专家们翻找所需资料。

周文海在由旧书堆砌而成的“书山”中翻找资料(央广网发 刘雨 摄)

“这些别人不要的‘垃圾’,在我眼里都是宝!”周文海从事文玩收藏30多年,尤其喜欢收藏慈城(旧时慈溪县)文史方面的书籍。他戏称自己为“破烂王”,却无形中抢救了百万册旧书。

古玩世家的传承:“破烂堆”中抢救历史

周文海今年60多岁但精神矍铄,虽为商人却没有市井气息,谈及往事时常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叙述。“我从小在慈城长大,爸爸和奶奶都是古玩商人。”他回忆说,小时候最喜欢翻阅店里关于慈城的文史书籍,耳濡目染间,对慈城历史的热爱根植于心。

2011年父亲离世后,他毅然从杭州回到家乡,在父亲当年开店的老地方挂起“江北文史拾遗斋”的招牌,从此与旧书故纸为伴。

店内只有几平方米,但书架上、地上,各类古籍善本、旧书图画堆得满满当当,仿佛一座微型文史图书馆。

抬头望去,墙上挂着民国二十九年印制的慈溪县地图,旁边是周文海父亲1954年开设古玩店时的营业执照,这也是现存发现江北最早的特种营业许可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周文海在由旧书堆砌而成的“书山”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改革开放后,慈城历经拆迁变迁,许多家庭将老物件廉价处理。族谱账本、信札地契、课本笔记……这些被时代扬弃的碎片,周文海却视若珍宝,他带着卡车穿梭于断壁残垣间,以“破烂王”的姿态抢救下11吨故纸,他说,“这些资料若进了废品站,可就很难找回来了。”

三十年来,周文海在宁波、杭州、绍兴、舟山、南京等地四处奔波,经常去古玩市场“淘宝”,到造纸厂中转站进行抢救性回收,常常一收就是数吨,用集装箱载回。

最令他自豪的“战利品”,是一份民国时期慈湖中学的师生通讯录,这是他一次在杭州古玩市场“淘宝”时偶然发现的,上面记录着三百五十多位师生的信息。卖家开价80元,买主还价50元,最终因30元差价交易告吹。待卖家放下物件,周文海几乎是扑上去将其收入怀中。后来拿给学校一看,大家直呼“实为珍贵”。

凭借这种敏锐感,他从废品站、拆迁区淘得百万册旧书。一进他的“藏书库”,就能看到好几块写有“慈城文物·古迹”字样的板子,是慈城各地景点修复时的影像记录。“这个是孔庙修缮时拉进来的木头,这个是慈城校史馆的,那个是冯宅的……当时差点被丢掉,幸好我偶然发现,赶紧保留了下来。”周文海解释道。

再往里走,别有一番天地,堆放着3吨多的旧书。但周文海却摇摇手,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不算多,我几天就能收拾完,有时候一户人家就能收来好几吨书。但是整理书非常累,要一本一本按年排列。”接着,他自豪地介绍起藏书来:“清朝末年6张一套的宁波地图、1910年左右的新江桥照片、宁波中山路的旧照、写慈城年糕文化的书、研究王阳明的著作……各种各样的书都有。”

文史专家的“据点”:公益赠书不求回报

周末,以钱文华老师为首的慈城文史研究团队常常光顾周文海的小店,其中不乏90多岁的老专家。大家围坐一堂,讨论冯氏家族往事,考证慈城状元为官的经历。

周文海准备好茶水和凳子默默听着,争论不休时,冷不丁为他们提供老照片、老资料作为佐证,并且分文不取。60年代女民兵在清道观打靶的老照片、钱罕题写书名的慈溪县立中学校刊、冯宅修复前的影像记录……他总能从“破烂堆”里变戏法般寻得,“他们写文章要实事求是,而我有这些老东西,刚好互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小店逐渐成为宁波文史专家和爱好者的“民间档案馆”,周文海与这些志同道合的人成了莫逆之交,甚至北京、上海等地的学者也前来联系,让他帮忙寻找合适的古籍。

周文海的书架上放满了藏书(央广网发 刘雨 摄)

周文海的书架对所有人敞开。游客若对慈城历史感兴趣,他随手便赠出藏书,笑着说:“送你的,可以多住几天,看看真正的慈城!”

2015年,他参与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栏目的“彩虹计划”,为仙居县的小学捐赠300册课外读物。“那所学校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连图书馆都没有,学校还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一顿土豆宴作为答谢。”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书,围着书架欢呼雀跃,那份纯真的喜悦,让周文海至今难以忘怀。

此外,抱珠楼、聚宽书院等慈城的文化地标,也都曾收到过他一批又一批的珍贵藏书。作为慈城镇收藏家协会会长、江北区收藏家协会理事,他还积极参加各类收藏展览活动。十余年间,他已经无偿捐赠各类书籍上万册。

大师故居的蝶变:亲手打造戏曲圣地

2016年,慈城镇相关部门找到周文海,想让他创办一个工作室,好用来藏书与文化交流。在寻找过程中,周文海意外发现,同族人、一代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居竟然离他家不远,这让他觉得特别有缘。于是,他花了好几年时间重新打造故居,里面的物品陈设、环境布置,他都亲力亲为。

走进如今焕然一新的故居,可以看到大量周信芳相关书籍、照片等珍贵资料,均出自周文海之手,其中周信芳相关收藏总数已超过2000件。

在去年周信芳诞辰130周年之际,故居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不少戏剧名家见到周信芳收藏的未出版手写戏曲资料后连连惊叹:“这些若失传,该是多大的遗憾!”

从周信芳的后人,到梅花奖获得者,再到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诸多名家,这些年经周文海之手接待的人数累计已超千人次,每一次接待,他都投入十足的热情,让访客尽兴而归。

周文海表示,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新的图书馆,以更好地保存这些古籍善本另外,他业余时间还颇喜爱玩短视频,记录下自己收书的日常,并分享那些难得一见的珍贵图书,“我虽然拍得不太好,但得让年轻人看到这些宝贝。”

周文海准备书签、印章等文创周边(央广网发 刘雨 摄)

近期,他还在故居内精心策划了一场“戏曲小人书展”,并准备了书签、印章等文创周边,让年轻一代更好感受历史的温度。“慈城文化底蕴深厚,一辈子都挖掘不完。我保护这些老书,就是在保护慈城!”作为土生土长的慈城人,周文海对这块土地怀着深厚的情感。

三十年来,他在“破烂堆”里“淘金”,用看似功利的手段,实则守护着无价的文化瑰宝,嘴上说着“待价而沽”,心中却满是“怜香惜玉”,每一步都未曾与历史和文化远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

漯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缅怀英烈寄哀思 踔厉奋发守初心”清明节主题活动04-03

寻味哈密——哈密的宴客密码04-03

宁波韩电取得一种立式冰箱专利,方便拿取冰箱里侧的物品04-03

【浙江日报】把河湖变成促共富的纽带 宁波发布首批水生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04-03

反应过度?泰国上议院全体戴安全帽穿反光衣开会引热议03-31

2025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你点我检抽检信息公告03-20

户外活动赋能幼儿茁壮成长03-20

收藏!中国正发力的这些经济都是啥意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