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南通如东县长沙镇(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开出第一家肯德基,当地人喜出望外。要知道以前这里的商业街冷冷清清,店铺没开几个。最近几年,不仅商业街上店铺琳琅满目,镇上的烧烤摊还时常通宵营业。
这座沿海小镇越来越有活力了吗?为了证明这一点,当地人随口举了一串例子:以前这里没有商务酒店,没有那么多外来人口,更不存在小镇上房租一度比县城还贵的情况,现在就连周边乡镇的房租也被拉起来了。“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前的广场上,连广场舞都有3拨。”如东洋口港现代产业咨询有限公司招商二部部长常新伟就住在镇上,他记得今年春节前镇上还办起了“广场舞年会”。
冷清与热闹转变的背后,关键是“两个大项目”来了——即2019年起逐步落地的总投资48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以及同年开建的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基地项目。两个项目相距不过几公里,均位于沿海区域,紧邻如东洋口港。
近年来,南通频提“全域向海”战略,明确“下一个万亿看沿海”。除如东外,总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落地海门港新区,总投资500亿元的中国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落地通州湾示范区,这些百亿级项目指向同一区域——大通州湾。
2020年初,南通整合洋口港、通州湾、海门港和吕四港组建大通州湾,其中洋口港依托全国最大LNG能源岛,定位为能源、石化新材料产业。最近,南通市市长张彤表示,南通正着力建设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深化海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做精做大临海产业园区,力争今年涉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去年,大通州湾内的长沙镇、海门港新区、通州湾示范区等第二产业增速均超10%,工业发展强劲。

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
江苏经济发展重心历来在长江沿岸,有着“靠海不吃海、靠海难吃海”的发展惯性,但现在江苏正在将目光对准海洋。透过如东长沙镇这个沿海小镇的变化,不仅可以找寻南通下一个万亿的新潜力,明晰江苏沿海发展的新路径,更可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分工合作的新空间。
找到更大舞台
从陆地视野来看,如东偏离陆上交通主轴,处于交通末梢。这里没有高铁直达,当地人乘高铁要驾车半小时以上,前往南通市区或如皋;若是前往两三百公里内的地方,当地人多会直接开车。
但从海洋视野来看,紧靠大海的如东又是“向海发展”前沿,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正引来一个个大项目下注、加码。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即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通能源”)便是其中代表。

2024年11月1日,工人在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聚酯纤维车间内检查产品。
走进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就能看到一组玫红色建筑群,这里是嘉通能源。它是浙江桐乡的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出浙江、实现落地建设的首个省外项目。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12月28日全部投产,主要产品为PTA和新型功能纤维等工业用品,在此从原材料上岸到成品出库“一气呵成”,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50元/吨。去年,实现应税销售395亿元,同比增长约25.5%。
为什么企业要走出浙江,落地洋口港?
此前桐昆集团为考察新基地选址,曾沿江从上海看到江西九江,沿海更是看遍了浙江、江苏和山东,最终落子如东。2018年12月,桐昆集团与洋口港签约。“当时在洋口港规划征地共计约5000亩,5000亩什么概念?当时建厂近38年来所征土地,还不到这个数字。”嘉通能源副总经理沈汉顺感慨道,这背后藏着一个制约浙江发展的关键资源——土地。
除土地资源外,原料和产品的“大进大出”同样是重要考量。以企业所需PX原料为例,其来自大型炼化基地,为满足大型油轮靠泊,基地主要设在沿海,同时该原料与原油一样呈现液态,需大型特殊船舶运输。恰巧,如东的洋口港定位便是“产业港、能源岛”,其拥有的大港口、大产业、大腹地,与嘉通能源比较适配。
作为一名1993年就加入公司的“老桐昆”,沈汉顺见证了纺织产业链从上海转向苏南、浙北等邻沪区域,近年来继而转向苏北的过程。
1995年,当时作为一线销售的沈汉顺有个习惯:每次出差都把刊登着公司排名嘉兴地区第35名的那期《嘉兴日报》揣在包里。他解释,那时民营企业知名度低、体量小,时常有人问他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了这份报纸,“像是有了官方背书”,如此逐步打开市场。12年前,沈汉顺离开桐乡,来到重要的纺织业集散地湖州长兴工作。后来受制于土地资源,当地纺织企业扩产面临瓶颈,怎么办?这些企业组团到苏北的泗阳、沭阳等地发展。为服务下游纺织业客户,桐昆也着手跟着转移,沈汉顺打趣道,“我们自称‘游牧民族’”,2021年他被派往如东工作。
就近配套,辐射苏北,是桐昆布局的重要考量,据沈汉顺粗略估算,约七成产品就近销往南通及周边区域。南通是我国的纺织重镇,坐拥叠石桥国际家纺城,2022年与苏州、无锡共同打造的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在南通百公里内,覆盖苏南的无锡,苏州太仓、常熟、吴江、张家港,以及苏北的宿迁等地纺织市场,从嘉通能源出发的两三百公里范围内,可到达印染企业聚集的海安、射阳、吴江以及绍兴等地,如此上下游之间运价低、响应快、协同高效。
真投资与真支持
2024年各省经济成绩单发布后,一位江苏干部与记者闲聊时感慨,“江苏与广东的经济差距就在海洋经济”。这并非一句玩笑话。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江苏经济增速连续5年超过广东,去年江苏与广东GDP仅相差约4626亿元,“榜首之争”愈演愈烈。而海洋经济,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为18778.1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同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达9606.9亿元,仅排全国第六。
这也就好理解,为何占据南通沿海岸线半壁江山的如东,要将海洋经济作为发展的强劲引擎。如东历来是海洋资源大县,以往因海鲜远近闻名,现在的如东正加快向海发展步伐,持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一方面,如东正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比如推动传统化工和精细化工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变,目前已集聚近百家以化工、化纤为主的新材料企业,是中国绿色新材料集聚区;另一方面,在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如东可谓“风光无限”——近年来陆续建成全国最大的LNG能源岛阳光岛、全国首个风电母港,以及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群,打造国家级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并全方位布局“风光气氢储”。

2020年5月13日,海门港新区艾朗风电生产车间一片繁忙。
在“全县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理念的指引下,一组数据显示,4年前,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全年的工业产值约100亿元;到了去年,仅上半年就已突破300亿元。
理念之变,带来行动之变、能力之变,这一点在桐昆项目上体现明显。“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常新伟解释,桐昆项目作为如东近些年来投资最大、建设体量超大的基地型化工项目,面临审批层级高、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
究竟有多快?不妨看看项目落地如东的时间线:2018年12月,桐昆与洋口港签约;2019年3月一期项目启动报批,8月28日获立项批文;2020年1月开建,2021年12月开始投产,2023年底全面达产。
重大项目建设,批文是关键,其中如东的“背包客”起到关键作用。如东县发改委总工程师周华熟稔背包客的故事:“‘背包客’说的是我们洋口港跑项目、跑审批的人,背包一背,就出发了。”他特别提到,时任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领导许姚军等“背包客”,标准装备就是一个双肩包,经常是背起说走就走,陪着企业去南通、跑南京,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推进。当地还有句话,“背出去的是一份份厚厚的汇报材料,背回来的是一张张薄薄的批文”。
为推动嘉通配套热电项目,周华跑了多次南京等地。“在嘉通项目中,发改委主要就是做要素保障。”周华提到,嘉通能源的用热需求比较特殊:其要求高温高压,压力和温度要求是普通热电厂标准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且用量巨大。但项目落地前,如东“十三五”热电相关规划早已编制完成,原则上中期只允许修编一次,2018年已因金光项目修编,后获省里支持,2019年为桐昆项目再次修编。
寻找能耗指标,同样颇为棘手。因热电厂体量大,需找到近80万吨煤等量替代指标,“这个比较难”,由此周华开始了“全省找指标,全县排指标”。一方面,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跟踪全省能耗指标线索,之后由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从南京、徐州等地,购买其释放出的指标;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如东通过整治纺织、浴室等小燃煤锅炉等设备,腾出了一些指标。“差不多一年之内把它解决掉。”周华表示,从供热上确保了项目落地投产。
为全流程服务项目,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桐昆项目服务专班。“很多材料其实是可以并联的,你知道吗?”曾在专班工作的吴培培反问道。比如一个项目立项批文还没拿到,但可研、环评、能评报告可以先做,同时送审,不再是先后衔接的“串联”,而是齐头并进的“并联”,以此节约时间。同时,为确保汇报、上报材料准确性,吴培培至今记得,“我们专门买了一个投影仪,每次材料过来,所有人坐在一起,逐字逐句过,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为了更加贴身地服务,专班一度还专门为企业在管委会三楼辟出两间办公室。常新伟回忆,当时桐昆10多人在此办公,方便随时与专班和管委会负责人沟通交流;后来随着建设现场搭起临时项目部,企业也为专班在此设了间办公室。就连管委会同事们也达成默契——“两拨人,不是我们在他们那儿,就是他们在我们这儿”。

2024年11月1日,工人在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聚酯纤维车间内工作。
相关服务经验、做法正不断复制推广。为服务外资项目土耳其科森、金光三期等,洋口港组建相应专班,前者是早与桐昆合作的下游企业。目前,投资7.1亿美元的科森(南通)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正加紧建设。
作为如东新材料产业超级“链主”,嘉通能源持续以商引商,共同强链补链延链,供应链仅一路之隔的“新故事”正在发生。科森项目相关负责人刘娜介绍,未来嘉通能源为科森提供原料,运输罐车快速往返,不仅节省运费和时间,甚至包装费都省了。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工会主席、科森项目专班负责人吴林林说,与科森首次见面时,园区就拿出一份项目清单,包括原料在哪里,水电气价格如何,配套有哪些,乃至排污口如何设计等,最终仅21天就完成从洽谈到协议敲定。未来,科森项目不仅能就近采购嘉通能源提供的蒸汽,还可借助嘉通能源在阳光岛上的液体化工品储罐,进购、储存原料。
底气在于协同发展
到如东工作后,沈汉顺在“浙里办”上,把个人公积金、社保、医保等都从浙江转到了江苏如东,他也说不上到底是“浙里办”行了方便,还是当地在背后做了工作。
故事或要从2021年1月8日在如东召开的那场“特殊”会议说起。会议中,除企业方外,更是集聚了如东、桐乡两地政务办(政务数据办)、发改委、大数据、公安、人社、医保等部门人员。大家目的只有一个:会商对接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相关事宜,着重解决“桐昆人”“桐昆事”“跨省办”,消除企业和员工后顾之忧,最终定下涉及9个部门、30项通办高频事项清单及工作机制,包括异地就医、社保参保、公积金提取等。
让外界惊讶的是,两地并未因龙头企业生产外移而生出隔阂,而是合作解决桐昆人的跨省通办需求。
这项工作由如东县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牵头,该办公室设在原如东县行政审批局(即今如东县数据局)。当时,在上门服务桐昆项目过程中,该局相关领导了解到企业员工有异地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需求,但回桐乡办理不便。为满足当时桐昆在如东工作的数百名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便有了打通与桐乡跨省通办的想法。2020年12月16日,如东县行政审批局领导带队到桐乡市政务数据办交流学习,这正是后续跨省通办合作的肇始。
一个月内,跨省通办已开始运作。“原来要回桐乡才能办,现在就地就能办结,太方便了。”桐昆如东项目工作人员感慨,不少员工参保地在浙江,在如东就医结算不便,而在2021年1月12日,通过“跨省通办·如东专窗”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结算,医保刷卡结算功能当场开通。截至当年6月,通过这一合作,为桐昆人快速办理100余件异地就医备案、医保关系转移等业务。
“我们与桐乡是主动跨前的点对点合作。”当时曾参与跨省通办合作的如东县数据局工作人员吴念琦表示,后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要求,跨省通办不再只是为桐昆服务,而是全面铺开,延伸到13个部门、140项政务服务事项。
在如东,不仅服务跨了省,经验同样跨了省。2023年夏天,双台风来袭,影响海上接卸作业,嘉通能源原料库存告急。为此,园区管委会组织气象、海事、码头等部门前往桐昆总部所在的嘉兴,学习应对海边极端天气多发的保供经验,确保安全生产。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如东、南通与长三角其他区域还有更多共同话题。2023年11月,南通发布的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相关行动方案透露,未来,南通将不仅以世界眼光高起点谋篇布局大通州湾,深层次对接上海,同时还积极争取设立上海漕泾石化基地通州湾拓展区,主动服务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石化产业链转型升级。战略层面对接之外,还有不少有意思的小细节:土耳其科森集团曾是“进博会”参展商,当了解到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的区位、物流和产业链等优势后,心动不已,并在去年举办的第七届进博会上完成签约,再次发挥在沪举办的进博会也是苏浙皖“准主场”的优势。
江苏发展海洋经济的底气,正是在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江苏沿海显然挖掘空间巨大,沈汉顺就对嘉通能源的发展充满信心。在如东工作的几年间,他感受到几点变化:一是,当地对嘉通能源下游的纺织等配套企业招引力度很大,不少苏南企业希望在此投资建厂;二是,他与桐昆老职工的想法一致:大家希望作为“播种机”,“到了如东,用好如东人,提拔如东人”,帮助当地建好专业的人才队伍,目前已初见成效;三是,长沙镇近几年吸引外来人口不下2万人,常住人口约5.5万人,“未来翻倍都不止”,沈汉顺说这话时语气肯定,依据是桐昆总部所在的桐乡洲泉镇,在桐昆前身建厂之初镇上仅有3000多人,如今已聚集了10万人。
客商有信心,当地也有方向。近期,如东召开全县新型工业化大会,提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把重大项目攻坚突破贯穿始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是到2035年成为长三角沿海新型工业化强县。“未来如东还会有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当地人给出理由,只要做好服务、配套以及要素保障等工作,如东还是有吸引力的。
原标题:《这家企业为何走出浙江,落地江苏沿海小镇?里面藏着江苏与广东经济差距的秘密》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任俊锰
相关文章:
俄方说普京对和谈解决俄乌冲突持开放态度04-03
【浙江日报】把河湖变成促共富的纽带 宁波发布首批水生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04-03
贵州金杏嘉筑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04-03
祝贺!这位南通荣获“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04-02
江苏南通:男子喂小动物遇斑马秀一口大牙04-02
跑出“新速度”!南浔练市镇全生命周期护航项目高效落地04-02
项目建设“竞跑”春天里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