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拉塔到刺绣披萨,必胜客如何用35年稳住消费者味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7:41:00    

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

红屋顶亮了35年。

1990年北京前门,穿白衬衫的年轻人对着菜单上的“超级至尊披萨”反复摩挲,刀叉在瓷盘上敲出紧张的节奏——那是中国第一家必胜客开业的夏天。

2005年西安钟楼店,中学生偷偷攒下20元零花钱,只为在沙拉吧堆出比同学更高的“蔬菜塔”。

2015年上海陆家嘴,加班族盯着手机APP,看着“芝心披萨正在烤制”的进度条咽口水。

2025年济南大明湖畔,00后举着手机记录鲁绣传承人用银线在“鲁绣披萨”上绣出培根纹,空气中披萨香气混着丝线光泽,引得众人感叹:“必胜客怎么比我还会玩传统?”

从胡同口的“西餐奢侈品”到社区里的“国民披萨”,从让中国人研究“怎么吃披萨”到教世界“披萨还能这么吃”,35年间,必胜客在面粉与芝士的化学反应里,藏着一部鲜活的中国消费进化史。当10亿份披萨被送进千家万户,当非遗刺绣与超级至尊披萨在餐桌上相遇,人们突然发现:这个红屋顶品牌早已不是“舶来品”,而是把35年光阴揉进面团,烤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觉记忆—— 它究竟如何用一片披萨,拴住了中国人的胃?

从“刀叉困惑”到本土化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必胜客首店,服务员一遍遍演示,“刀叉要像握笔,先切边缘再分块。”这场关于“西餐礼仪”的全民科普,拉开了必胜客作为“西式餐饮启蒙者”的序幕。

那时的菜单像一本“味觉百科全书”:蒜香面包、罗宋汤、铁盘牛排,甚至有顾客把沙拉酱涂在披萨上——这种“笨拙的好奇”,构成了初代消费者对“精致餐饮”的集体记忆。

近几年,品牌敏锐捕捉到本土需求的转变,推出“北京烤鸭披萨”“麻辣小龙虾披萨” “香菜猪耳披萨”等披萨,在社交媒体掀起热议,意外带动30%的年轻客群到店。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产品,实则暗合中国饮食的“兼容并蓄”:当厚饼底衍生出薄脆、手拍、芝心等多种形态,必胜客早已从“教中国人吃西餐”,进化为“为中国人做披萨”。

消费者王女士的相册里至今保存着2002年与男友在必胜客的合照,“那时觉得能用刀叉吃披萨,就是‘都市白领’的象征。”这种“仪式感消费”催生了“沙拉塔挑战”——年轻人在沙拉吧用生菜打底,堆叠出半米高的“蔬菜塔”,甚至诞生了“必胜客沙拉塔攻略”贴吧。

如今回想,那些小心翼翼码放的玉米粒与樱桃番茄,何尝不是一代人对“精致生活”的初次想象?

10亿份披萨的迭代密码

如果说必胜客是中国披萨市场的“编年体史书”,超级至尊披萨就是其中的“本纪”。

1990年诞生的初代超级至尊,在美式厚饼底上铺满意式香肠、培根与蘑菇,却特意减少芝士用量——这是研发团队走访10座城市后,为亚洲口味做的初次妥协。

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至尊的迭代速度提升至“每年两变”:2018年推出薄脆饼底,迎合健身人群对“低负担饮食”的追求;2021年超级至尊披萨将12种食材压缩成直径约30厘米的圆饼,暗合年轻人“一次尝遍所有口味”的懒人哲学;2025年,超级至尊披萨家族进行了重磅升级,全线升级1.5倍芝士,并首次实现跨品类创新,新增超级至尊披萨风味牛堡、超级至尊披萨风味意面焗饭。无论是多人聚餐还是一人食,都能满足消费者的味蕾需求。

数据显示,必胜客披萨累计售出超10亿份,相当于绕地球3圈的长度。这份成绩单背后,是对“家庭场景”的深度绑定:周末全家围坐分食披萨的画面,出现在无数中国家庭的相册里;学生时代用“必胜客优惠券”攒积分换玩具,职场新人在必胜客会议室开“披萨头脑风暴……”当披萨从“舶来品”变成“生活切片”,它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代人的情感载体。

国潮跨界:披萨的社交货币化

在济南大明湖畔的必胜客趵北路店内,鲁绣传承人宋爱华用五彩丝线绣出鲁绣纹样披萨,引得00后们啧啧称叹。这场“刺绣披萨”的跨界,是必胜客“国潮2.0”战略的冰山一角:2022年与《原神》联名,将璃月港场景搬入餐厅,带动当月客流量激增40%;2024年与周大生合作推出黄金披萨吊坠,让“吃披萨”变成“晒首饰”的社交仪式。更巧妙的是对地域文化的解构:青岛门店推出“扬帆必胜-帆船主题餐厅”,打造“扬帆必胜”主题餐厅,跨界海洋体育文化。

这种“在地化跨界”精准击中Z世代的“文化认同”——当00后在必胜客用方言点餐,当95后带着父母体验“非遗披萨手作课”,品牌成功跨越代际,让60后回忆“第一次吃披萨的庄重”,让00后创造“和朋友玩披萨梗”的日常,消费者与必胜客之间的故事越来越多。

山东艺术学院大二学生张童舒分享了她与必胜客的故事。每逢期末考,她必点一份芝心披萨,用手机镜头对准拉丝的芝士拍下特写发朋友圈,“芝士就是知识,必胜客必过。”在Z世代的“考前玄学”中,芝士因谐音“知识”成了隐形的“加分符”,红屋顶logo里的“必胜”寓意更暗合年轻人对考试通关的心理期待。

“妈妈那代人靠油条鸡蛋讨彩头,我们的‘加油餐’是必胜客。”在她的朋友圈中,同学间默认的“考前互奶”仪式,让披萨从食物变成可分享的“好运符号”。当“吃必胜客求必胜”成为圈层文化,这个西式餐饮品牌正成为Z世代构建社交认同的新载体。

数据显示,必胜客1.7亿会员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达72%,而“社交媒体打卡”贡献了超30%的到店率。在小红书搜索“必胜客隐藏吃法”,能找到200万+篇笔记:用披萨边蘸冰激凌,把沙拉酱画成表情包……当品牌主动让出“定义权”,让消费者成为“玩法共创者”,披萨就从“被消费的产品”,变成“被演绎的社交符号”。

从“猎奇”到“日常”,从舶来品到生活载体

95后消费者李帅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57张必胜客披萨的照片。“每次新品上市都要打卡,发朋友圈集赞就成了习惯。”她展示着最新的“双蛇姐妹披萨”——虽然被吐槽“实物与宣传图不符”,但仍吸引大量年轻人猎奇消费。

在青岛必胜客辽阳西路门店,周五晚的“披萨DIY小课堂”座无虚席:工作人员带着孩子们拍面团、撒芝士、讲故事。必胜客早已超越“西餐店”定位,成为承载生活仪式的“第三空间”——有人庆祝生日,有人举办毕业派对,甚至有游戏战队将线下赛点设在红屋顶下。

品牌安全感的构建同样关键:2023年推出“全程可视后厨”,顾客通过APP能看到食材清洗的每个环节。当“吃披萨”从“偶尔的奢侈”变成“日常的安心”,它便融入了中国人的饮食坐标系。

35年光阴,足够让一个品牌从“外来者”变成“陪伴者”。从首店门口排队的自行车长龙,到外卖箱里保温的披萨盒;从研究“如何使用刀叉”的拘谨,到发明“卷着吃披萨”的随性,必胜客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消费市场开放包容的缩影。

当鲁绣与披萨在餐桌上相遇,当第10亿份披萨送抵某个小区,人们突然意识到:这个红屋顶品牌从未试图改变中国胃,而是把35年的观察与创新,揉进了每一寸饼底——或许这就是它的终极密码:比起完美的披萨,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在披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味觉记忆。

毕竟,能被记住35年的,从来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背后,那些与时代共振的烟火故事。

相关文章:

日民间团体举办学习会 史料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04-13

张荣庆主持抗衰老大会暨“抗衰老与医养结合”学术交流调度会议04-13

“中国经济的韧性不断增强”——访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贸易和投资部负责人西恩·多赫迪04-13

特稿|同志加兄弟 携手启新程——越南各界热切期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进行国事访问04-13

美媒:美国免除智能手机和电脑等产品“对等关税”04-12

花420万美金“查岗”,地图社交风靡越南,500万人深陷“信任危机”?04-12

热搜第一!何同学删除网约车言论,引发网友“是否好评”争议04-12

上海航交所:船舶周转率下降,沿海散货综合指数走势平稳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