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 千古名句“白发三千丈”,被辛弃疾拿来一仿,境界远超诗仙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1 08:36:01    

千年文坛,有不少令人惊艳的模仿。而且这几次的模仿者,都是文坛绝对的高手。

范仲淹的“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被李清照仿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被纳兰性德仿成“山一程,水一程”。大家仔细读这两首仿作,就会发现要想与前人并肩,就得仿出自己风格,仿出新意。在这方面做得好的除了李清照和纳兰性德外,还有辛弃疾。

李白曾写过一组《秋浦歌》,一共是17首,其中最出名的是第15首,全诗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很显然这首诗就是写愁,首句“白发三千丈”一看就是李白式的夸张,三千丈就是现在的一万米,这样的夸张当真也就诗仙想得出来。这个以白发写愁的千古名句,400多年来无人敢仿,直到流传至南宋时,辛弃疾拿来一仿,其人生境界和豪情远超诗仙。让我们来看看辛弃疾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于信州时所写。在词的前面,其实还有一段序言,表示此文是致敬陶渊明。其实辛弃疾并不是陶渊明式的文人,陶渊明活得透看得开,所以他能安心地放下一切,不为五斗米折腰。但辛弃疾不一样,辛弃疾放不下心中的抗金大业,所以他闲居于山林间并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他心中的那股浩然之气仍在。这就是这篇词本是山水词,却写得豪情万丈的原因。

对李白诗的模仿在词的上阕,“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和李白一样,是因心中的愁苦,而愁白了头。但辛弃疾和李白又是不一样的,李白是一愁到底,所以诗仙才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但辛弃疾愁了后还“一笑人间万事”,将人间万事都付于一笑,将万千豪情都藏在了青山绿水中。所以他眼前没有李白明镜里的秋霜,只有“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式的狂。同样是因心中的抱负无法施展而愁,辛弃疾词中的人生境界和格局明显要高于李白。

更令人赞叹的是词的下阙,辛弃疾一路狂到底。他把酒一尊,在窗前独饮。想起陶渊明,他欣赏;想起江南那些无法体酒中真意的俗人,他轻蔑。酒上头了,回头再看山林间,他仰天长啸,云气涌动,风乍起。

此情此景下,辛弃疾心中有恨有怨,但更多的是狂。他恨见不到像陶渊明一样疏狂的先贤,也恨他们看不见如今天的自己。将自己与陶渊明作比,两个“恨”字,霸气十足。词写到这,该如何落笔才能收住全文是很考验人的。辛弃疾只轻轻一笔“知我者,二三子”,起得高,落得稳,一气呵成,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贺新郎》借李白的愁起,用陶渊明的洒脱填实,再以自己的狂落笔,浑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都是愁出了白发三千丈,辛弃疾的愁是大格局的,虽然他的文采不如李白,但却胜在了气势上。

每次读完这首词,小美脑海里都会出现那日山间持酒的辛弃疾。他眼中藏着忧郁,但目光却足够坚毅,沙场岁月让他比一般文人多了一股霸气。虽然词中之龙一生都未达成所愿,但这一抹面对青山的背影,却深深地印刻在文坛。

相关文章:

镐头刨土用的工具(七十年代我负责刨茬子用的镐)11-18

收割机的工作原理(玉米收割机工作原理)11-18

凝固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凝固剂)11-18

固定资产成新率的计算公式(固定资产评估方法的介绍)11-18

发财树扦插繁殖方法和技巧(可以“扦插”7种花沾土生根)11-17

狼人杀所有200个角色介绍(狼人杀强神大盘点)11-17

良禽择木而栖什么意思(清风箴言 | 良禽择木而栖)11-17

爱情像什么(为什么说爱情像个鬼)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