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战国末刺客,自齐入燕,燕人称之荆卿。好击剑,与市中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交好。燕太子丹曾召见他,待以上宾之礼。后来荆轲答应太子丹要求,决计赴秦劫持秦王。临行前,燕国太子与百官来为荆轲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在寒风中高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至秦,事败被杀。
在以荆轲为对象的咏史诗中,陶渊明这首是比较出色的。它取材于历史材料,但并不是完整复述荆轲的一生及刺秦经过,而是在把握荆轲那种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易水送别这一最具悲壮感的场面上。
明朝诗人张岱在《画中剑客》里提到:剑术苦不传,腕下得其像。天寒渡易水,云深入芒砀。面有不平色,胸中何所想?元亮咏荆轲,深情出纸上。
原文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译文
燕国的太子丹善于养壮士,他的志向是对抗强暴的秦国。
他募集了很多百里挑一的人,在年底的时候才得到荆卿。
君子会为了自己的知己而死,荆轲提上剑就离开了燕京。
许多白色的马在大路边嘶鸣,这是朋友慷慨激昂来送行。
悲壮之气使高帽下头发竖起,勇猛之气吹动帽子的丝带。
众人在易水河边饮酒并饯行,席位上列坐的都是大英雄。
高渐离敲击着发出悲声的筑,宋意则合着节拍大放歌声。
哀伤的风萧萧地从河边吹过,淡淡的河流之上空气凝重。
听到了商音人们更伤心流涕,羽声响起就算是壮士也心惊。
荆轲知道这一去不会活着回,甘愿为身后留下英雄的美名。
他决然登上车不再回头看,车马飞驰奔向秦王的宫廷。
荆轲奋力前行越过山河万里,曲曲折折穿过了上千座高城。
地图打开忽地现出匕首,突遇变故的秦王胆战心惊。
可惜啊荆轲的剑术还差一点儿,这样的传奇功业没有能完成。
荆轲虽然因此而死,千年之后仍闪耀着他的豪情。
赏析
荆轲是记载于《史记》的战国时代的著名刺客,他被后人所知晓一是因为被司马迁注意到,二是因为刺杀的是残暴的秦王嬴政。作者歌咏荆轲是期望现实中也有这样可以反抗强权的勇士,这是处在乱世中百姓的共同心理,即对侠的希冀。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析:
1、悲壮的英雄画面
本诗重点表现易水送别,施以浓墨重彩,精心描绘。骏马的嘶鸣、怒发的冲冠、筑声的悲壮、歌声的昂扬,以及易水的风声、波浪,送别时的泪水……都被用来烘托英雄的悲壮性格。诗人集中笔墨突出易水送别的场面,因为这一场面能集中表现荆轲的英雄本色,也是塑造他悲壮性格的关键。刺秦失败是客观史实,而易水送别却是在失败与成功尚未分晓之时。荆轲虽然“心知去不归”,意识到失败的可能,但为了完成反抗暴秦的不平凡的事业,依然勇往直前,义无返顾。诗人歌颂荆轲,正如《史记》作者司马迁一样,关注的并不是其成功或失败,而是从肯定这种敢于深入险地反抗强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精神出发的。诗中充分运用声音、色彩、景物等多种元素来营造悲壮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2、陶渊明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其中《咏荆轲》一诗,是诗人愤于宋武帝刘裕的弑夺之变,想求如荆轲那样的人物为晋报仇。此时的陶渊明已经57岁,从的诗文中,我们深感有一种追求自由,又对人类的责任的承担,如他说:“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读陶诗,必须用他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来读。
陶渊明作为出名的隐士,过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生活,此首诗一改往日的风格。这首诗颇有侠意,义气壮烈,在陶渊明闲静淳淡的诗风系统中属于另类。可见出陶渊明精神中的另一层底色。
3、本诗的艺术结构
荆轲刺秦的故事,只要熟悉这段历史内情的人,自然对作者所咏赞的人和事是何用意会一目了然,因此没有必要再用自己的话来画蛇添足了。诗的最后简括地写了两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然而这正是本诗的精彩之处,“有余情”在外表轻盈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之情,从而使这首单纯的咏史诗一下子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结尾处诗人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让荆轲的“一片心”,永远留在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里。
相关文章:
收割机的工作原理(玉米收割机工作原理)11-18
凝固剂有哪些(食品添加剂-凝固剂)11-18
固定资产成新率的计算公式(固定资产评估方法的介绍)11-18
发财树扦插繁殖方法和技巧(可以“扦插”7种花沾土生根)11-17
良禽择木而栖什么意思(清风箴言 | 良禽择木而栖)11-17
爱情像什么(为什么说爱情像个鬼)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