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绵阳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了大批人才安家定居,为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除了通过引进的途径增加力量,还可以培育“后备军”。针对于此,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曾川、贾清仁、殷红涛等委员提交了联名提案《关于从初高中至大学阶段加强绵阳城市文化宣传进一步促进人才兴市战略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办理。
提案聚焦
利用教育优势 根植爱绵“种子”

经过前期深入调研,提案认为,教育是绵阳的一张靓丽名片,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川内外的学生来绵就读。因此,绵阳应当充分发挥已有教育优势,从初、高中至大学阶段加强绵阳城市文化宣传与推广,增强学生群体对绵阳科技、文化、经济发展潜力的了解,吸引在绵就读的优秀学子爱绵留绵返绵。
提案建议,重视本土文化宣传教育,在中学、大学拓展课程中加入本地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红色文化、李白文化等相关专题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重点企业、城市规划场馆,丰富学生对绵阳的认知,提升他们对绵阳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就业指导方面,通过在中学开设有关就业、创业主题的大讲堂等形式,让学生对绵阳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未来留绵发展的意愿和信心,更早地明确职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提案还建议,通过广泛提供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在实践中感受绵阳魅力。
提案追踪
丰富教育形式 厚植人才沃土

记者从该提案主办单位市教体局获悉,接到提案后,提案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高度重视,对提案内容作专题研究,并按照绵阳实际落实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及时办理回复。
“近年来,我局大力发展绵阳文化,涵养城市文脉,加强我市学生对优秀本土文化的普及传承,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取得了一些成果。”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在集中编写城市文化乡土读本、打造绵阳本土文化品牌方面,耗时2年组织50余名教师编写了《故事里的绵阳》丛书两册,有望让学生从科技之城、李白故里、熊猫家园和红色传承等方面走近绵阳、了解绵阳。
通过组织开展“走进一处景 读懂一座城”主题活动,学校因地制宜开发《说绵州道绵阳》《仰望文昌》《梓州好人》等地方课程读本,合理用好《绵阳历史文化连环画丛书》《绵阳读本》等通识读物,积极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青’爱的绵阳——感知城市魅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和科技、航天等领域中鉴古知今、爱国爱乡。
与此同时,我市还围绕绵脉传承职责使命,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持续打造非遗传习基地、推出非遗研学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广泛提供学生公益活动机会,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持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几率。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挖掘梳理现有史料或资料,组织力量进一步创作开发乡土历史“大书、大片、大作”,放大绵阳城市文化符号特征;积极构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鼓励学校以各种形式灵活引导学生实地参与本土文化活动、接受本土文化熏陶,为绵阳人才队伍建设贡献教体力量。
(涪江观察记者 唐显枚/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
相关文章:
临沂圣陶学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工作04-14
钢银电商:钢市库存环比减 4.38%04-14
黄河行纪|以孔子IP打造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04-13
“水浒密码”热血解谜!五大名师组团开讲,这堂课能否点燃少年英雄梦?04-11
林芝文旅惊艳亮相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开幕式04-11
从课堂到临床:湖南思科技工学校护理学子赴医院开启实习新征程04-11
在龙湾,脱口秀剧场成青年交友新宠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