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了 产业旺了 日子更甜了|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6:44:00    

幸福感是什么?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看来,幸福感是旅游丰收的喜悦、产业增收的踏实。

乡村全面振兴,党组织必须率先走出一条路。这几天,陆卫敏一边忙着和村里的党员讨论茶园的扩建规划,还要到村集体餐饮特色示范店,“旺季来了,得再研究几道特色菜。”

在肇兴侗寨,侗族群众正在演唱侗族大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贵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唱响美丽乡村时代强音。

筑牢乡村高质量发展根基

又是一年春来到。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白墙青瓦与金黄花田相映,农家院落饭香袅袅。“这就是乡愁。”游人纷纷点赞。

“红色之家”是花茂村第一家农家乐,村民王治强用一道盬子鸡征服了顾客的味蕾。

如何筑牢乡村高质量发展根基?花茂村牢记嘱托,锚定“美丽乡愁”,绘制“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画卷。有数据为证:十年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动力核心”,推动高质量党建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各地深耕“党建+产业”实践,举措精准落地,成果丰硕盈目。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

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化乡村图景在花茂徐徐展开。

我省以党建引领汇聚振兴动能,在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践中,统筹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乡村焕发新颜、农民增收致富。

2024年,一顶“后进村”的帽子让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栽江村党支部书记蔡尚碧一度抬不起头来。

如何打好这个翻身仗?以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破题,栽江村推行村“两委”联系村民小组、“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方式,提质升级特色产业,村民在发展中共享红利。

卫城镇深入开展“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张雪 摄

贵州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紧紧盯住强化乡镇党委龙头作用、筑牢乡村振兴一线战斗堡垒、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持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振兴。在广袤农村,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干群合力持续凝聚,内生动力不断激活。

锻造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

办好农村事、实现乡村兴,既需强堡垒固本,更需硬队伍夯基。

去年9月,全省1.5万名村党组织书记接受了一次高规格、高质量、高效率的集中培训,“学”先进、“找”差距、“晒”成绩、“比”作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冷洞村。

乡村振兴主力是农民,而农村党组织书记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他们积极做给群众看,主动带着群众干,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农业产业强起来。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扛起乡村振兴重任,投身乡村广袤天地。

——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镇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23年如一日,带领群众发展金银花产业,农户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

——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猫营镇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壮大队伍建机制,织牢乡村治理小网格,引导群众向善向美。

聂淑珍和她的酸豇豆事业。

——铜仁市碧江区党员致富带头人聂淑珍带着“春风化雨”系列酸豇豆在电商平台打响名号,越来越多群众通过种植蔬菜增收。

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精准识才选才是关键。各地实施“动态摸排+分类培养+精准赋能”人才选育机制,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尖兵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贵州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落实村级后备力量“双培养”,挖掘懂产业、会经营、有技能、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筑巢引凤,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库,培育新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化屋黄粑”在当地成为最受欢迎的“伴手礼”,同时远销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谱写业兴民富篇章

这几天,石涛忙得团团转,一边赶制黄粑,还要与广州、昆明等地的电商商谈价格等事宜。

2021年10月,化屋村与田坝村联合成立山水苗韵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打造“化屋黄粑”品牌。

作为公司总经理,石涛坦言发展信心十足。“‘化屋黄粑’已在各大超市上架销售,不仅卖出了省,还火到了国外,年产20万斤,去年销售额达280万元。”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群众增收的保障。

行走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各地切实发挥党组织作用,聚焦比较优势,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同奔致富路的生动场景。

“过去荒山长杂草,如今油茶结‘金果’。”松桃自治县正大镇各村党支部领办产业合作社,建强村富民工坊,农户直言:“每亩增收2000元,‘暖暖的依靠’比啥都实在。”

观风海镇勺口村村民在配合机械化种植马铃薯,一片繁忙景象。

山上长成“摇钱树”,土中钻出“金疙瘩”。

眼下,威宁自治县150万亩马铃薯播种已近尾声,20万亩蔬菜基地种植热火朝天,21万亩苹果在春风中舒枝展叶。仅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51.25亿元。

产业兴旺,农民才能实现“稳稳的幸福”。在观风海镇勺口村村民马永相眼里,马铃薯就是自己幸福的源泉。“有好种,有农机,效率一下子就提上来了,亩产预计能翻一番。”

从乌蒙山区到苗岭腹地,贵州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将乡村高质量发展“硬要求”转化为强产业、富脑袋、挺脊梁的“软实力”,各地党组织领着办,党员带头干,村民一起赚,乡村美了,产业旺了,日子更甜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刘义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相关文章:

潞州区:新兴产业扩量提质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04-22

乡村美了 产业旺了 日子更甜了|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04-22

江永:精准发力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04-21

联东U谷·山西科创智造港项目加速推进04-21

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04-20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来汉调研幸福工程项目04-19

龚克建言福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以人为本双轮驱动04-19

石堡乡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