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观察|长三角一体化赋能,皖北全面振兴如何破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8:21:0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走进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内的六松现代产业园,安徽艾科智创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而有序,一摞摞电子面单整齐码放,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这家源自上海松江的企业,几年前还在为选址而犹豫不决,如今却已在这里扎根生长,成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的生动注脚。

  以全省37.8%的面积,承载着全省约50%的人口,皖北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皖北的全面振兴,事关安徽发展大局。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安徽全域的高质量发展。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已提出把加快皖北振兴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皖北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家视野和区域布局。

  国家发改委2021年底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这对加速皖北振兴是个重大的政策利好。2022年4月,安徽出台《推进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方案》。自此,沪苏浙正式开始结对合作帮扶皖北8市,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结合的合作帮扶工作格局,进一步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三年多来,在补齐“短中之短”皖北的区域共建中,随着产业协同等高对接、人才资源交流合作、民生领域共建共享等的推进,长三角地区正通过探索区域内合作帮扶欠发达地区的实战经验,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区协同发展新模式。

  协同发力,共筑产业合作新高地

  “我们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六松实际,重点开展规划编制、招商引资、产业赋能等方面工作。”上海松江区派驻六安挂职干部、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截至目前,六松现代产业园已对接洽谈招商线索项目90余个,成功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个,成果斐然。

  丁健介绍,六松现代产业园采用“管委会+公司+基金”的运营模式,由松江区、金安区两地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开展六松园区规划、招商、运营一体化服务。推动与松江区建立“财税分成、统计分算”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为长三角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利益共享的“国家课题”提供了一份基层探索的“六松方案。”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协同发力,共同打造产业合作新高地。科创协同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引擎。宿州市设立“宿州·杭州科创飞地”,滁州市在南京市设立“科创飞地”,吸引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共建园区是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的重要模式之一。依托皖北省级以上开发区,打造“7+3”结对合作园区品牌,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其中7个园区成立市场化平台公司,9个园区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级层面建立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重点项目库并定期调度更新,目前入库项目148个、总投资超1500亿元。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等12个项目获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持9.33亿元,撬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超50亿元。目前,各项目均按时序进度推进。

  创新引领,激活皖北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8对结对城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开展创新探索和攻坚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典型经验。

  4月17日,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暨加快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在六安举行,推进会上发布了一批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创新案例。

  创新案例包括:闵行—淮南共同探索项目引育新模式,松江—六安协同推进文旅共建谋新篇,奉贤—亳州合力打造长三角精品“菜篮子”,南京—滁州深化教育交流融合促发展,苏州—阜阳共同搭建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徐州—淮北健全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机制,杭州—宿州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合作,宁波—蚌埠探索合作共建园区新模式。

  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祝瑞波介绍,南京滁州共建教育合作新模式,积极推动教育工作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合作。截至目前,皖北8市与结对城市累计合作办学127所,通过长期合作、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培训交流6400人次。

  松江六安文旅共建谋新篇,以文旅入手,通过深化交流、项目支撑和精准营销等措施,推动了两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六安已成为上海市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苏阜人力资源供需对接,聚焦人力资源供需对接,通过完善合作机制、聚焦产教融合和搭建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了两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这些创新案例的应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同时,这些案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未来可期: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皖北振兴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需以产业为纽带,以帮扶为桥梁,实现区域协同发展质的突破。

  近年来,皖北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资源等优势,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做好深化产业链对接协作大文章,坚持自主培育与主动承接相结合,努力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皖北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大的发展动能。当下,结对帮扶已从“输血”转向“造血”。通过干部挂职、企业联动、项目共建,皖北正逐步形成内生动力。

  根据日前印发的《安徽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也将有升级版。今年,安徽将开展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2.0版政策研究,推动“松江—六安”等结对城市依托产业合作园区建立跨省域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承接上海一般制造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升级版。

  一系列有力举措,支持、推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经过多年努力,皖北地区综合实力不断跃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

  数据显示,2023年,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万亿元,同比增长5.8%,与全省增速持平,“十三五”以来首次赶上全省发展步伐。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八个城市在七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省将采用兵团式阵地战方式,利用结对合作帮扶优势,在皖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产业集群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以产业振兴推动皖北全面振兴。(记者 张贤良)

相关文章:

追“新”求“质”04-19

计提超2亿元资产减值,经营现金流净额降超7成,香江控股去年营增利减04-19

上海新阳:去年营收14.75亿元 同比增长约22%04-18

寿司郎的队,比迪士尼还难排04-18

“零添加”不灵,千禾味业陷入业绩阵痛期04-18

首季增长5.4%,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向前行04-18

中安观察|长三角一体化赋能,皖北全面振兴如何破局?04-18

上市公司2024年报分红总额超1.1万亿元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