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雅的家:200m²,克制的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9:06:00    

近来,一条探访了3位收藏家的家,有人辗转四城生活,用艺术疗愈自己,在200m²的空间里打造了克制之美;有人白手起家,藏品积累就像打怪升级;也有人20岁出头,就拍下《红楼梦》古籍,创下拍卖纪录。

在他们的家中,总能找到不一样的魅力:川西风格的青苔园林、墙壁上的“中世纪千禧”、还有张大千写给爱人的信……

唐佩贤与刘九彰,成都的家

唐佩贤,全球顶级画廊的亚洲总监,她曾花30多年,碾转于香港、伦敦、北京之间。

2020年,她和丈夫刘九彰搬入成都近郊的一处别墅,花4个月改造居所,让每个区域都有了具体的功能。

“这里不是艺术品的家,只是我们的家。”

吴威,杭州的家

来自湖北的藏家吴威, 在农村长大,家中两代都是农民。如今他位于杭州的新家,望出去,远处可见隐约的山色。

吴威从17年开始入坑收藏,从张培力、耿建翌, 到伊西·伍德、赫尔南德斯, 8年来陆续收集了65件作品。“小时候艺术对我来说意味着希望,长大后艺术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追求。”

胡若辉,北京的家

95后藏家胡若辉,央美毕业,德国留学归来。他18岁进入拍卖场, 今年已是收藏的第11年。

作为“藏二代”, 他像父亲一样热爱古代书画、器物, 但对父辈的收藏趣味, 没有推倒重来,只有不断的延续更新。

“我希望收藏是有传承的, 我能肩负起这个责任。”

01 “我们喜欢一种克制的美”

‍在远离车马高楼的近郊,我们叩响了唐佩贤与刘九彰的家门。随后,巴萨利兹的画和玉兰花香同时扑面而来。

这个空间简约、克制,东西不多,每件物品和艺术品的摆放都恰如其分。唐佩贤解释,“我们喜欢的是一种克制的美。”

唐佩贤与刘九彰的家,墙上纸本来自乔治·巴萨利兹,右侧雕塑来自邓筱,花艺作品来自二十一。 摄影 :李白鹿

Victor Seaward,《Gold Finch》,2023 图片致谢白立方及艺术家‍‍‍‍‍

摄影:唐佩贤 ‍‍

她只精心挑选了部分艺术品放在家中,有些并不“起眼”,却和空间完美融为一体。

为了一只“小鸟”,特地在窗旁为它打造一根可栖息的“树木”,斜对面一只蛾子与其遥遥呼应;几幅精致小画,同书本一同陈列在书架,必须走进仔细观看,才能欣赏其中各种细节。

唐佩贤有意不在空间放大幅作品,生怕有些“喧宾夺主”,“这里不是艺术品的家,只是我们的家。”

两人亲手打造的小院 亭子中的水墨画《衔云》来自刘九彰 摄影:唐佩贤

院子不大,五六十平米,却十分别致。看似日式的亭阁,其实源自川西一种民族建筑,刘九彰又参照其他老式建筑进行了局部改良。亭子里悬挂着的卷轴画,也出自刘九彰之手,唐佩贤笑着称赞,“这是他第一次画水墨,我觉得画得非常好。”

坐在亭子里饮茶、闲聊,望出去,一口青苔爬满的小水缸,沙石、草坪,还有假石和几株植物,悠然自得。

改造前的家和院子,一楼没有分隔,仍旧有传统的客厅摄影:唐佩贤‍‍‍‍‍‍‍‍‍‍‍‍

改造后的家 摄影:李白鹿

最开始入住时,这里只有唐佩贤和刘九彰两人,整个空间更为开阔,几乎没有分隔。去年底,他们开始了历时4个月的改造,许多设计图纸、家具,譬如餐桌、壁灯,都由刘九彰自己动手制作。

此次改造最大的重点就是划分出具体的功能区域。一道窄墙、一根老木,几扇隐形门,分隔出明确却流通空间。一楼是茶室、餐厅、影音室和工作室,二楼则是生活空间。‍‍‍‍‍‍‍‍‍‍‍‍

“家庭成员的增加,某种意义上有点互相打扰,我希望凝聚在一起的同时,也是相互独立的,这是我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刘九彰说。

作品来自卜实的《白日恶鬼》,插花来自二十一,右边灯具来自Typei Hang摄影:李白鹿‍‍‍‍‍‍‍

摄影:李白鹿‍

“每个物品都应该有它的归处。所有东西整理完后,你就更具体地知道自己拥有了什么,什么是不需要的。

这个做减法的过程,好像是一场身体的排毒,一场生活、精神上的排毒。我只留下了我觉得弥足珍贵的东西。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能给你长久的愉悦。”

乔治·巴萨利兹,《无题》,2021 图片致谢白立方及艺术家

目前家里唐佩贤最钟爱的,莫过于乔治·巴萨利兹的作品,他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鼻祖,作品价值不菲。

她着迷于这件作品画面中所蕴含的水墨气息,线条笔触如此潇洒恣意。这次改造,唐佩贤甚至专门为这件作品建了一面墙。

杨伯都,《在美术馆2015年四月》,2020

回忆起自己的收藏初体验,思绪拉至2005年,她收藏了一位艺术家朋友的摄影作品,“那时还是个学生,我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收藏'二字,就是支持一下身边的朋友。”

Nik Ramage,《Finger》

行为艺术家何成瑶,从15年开始创作“周而复始”系列,以秒做单位,用针扎在宣纸上,一针就是一秒。她选择在唐佩贤出生那天,扎了3个小时,作成作品《周而复始0410》。这件与她密切相关的作品目前也被唐佩贤收藏在卧室。

20年来,唐佩贤陆陆续续收藏了60多件作品。但直到现在,她也很少轻易承认自己是藏家。

“并不是买了多少作品,就称得上藏家,这个词对我来说份量太重。藏家不仅仅是收藏艺术本身,也关乎着对艺术的系统研究、艺术家个人的发展,甚至也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

刘九彰创作的艺术家具 ‍‍ 摄影:李白鹿

最特别的一件,大抵要属刘九彰特地为她做的桌子,桌子旁缠绕的双腿,“仿佛坐在悬崖边”;餐桌下的雕塑也出自刘九彰之手,在黑暗中,他无数次感受泥的材质和轮廓——他想象那是自己的身体,托起家人们的生活。

左:安东尼·葛姆雷的《Together》,2020‍‍ 右:姚朋,《密室-2》,2023 摄影:李白鹿‍‍

还有安东尼·葛姆雷《Together》中如水墨一般晕开来的身体轮廓、姚朋画中她那无法达到的手指弯曲程度。

谈话间,我们也自然聊到年华逝去、身体逐渐衰老,但唐佩贤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紧迫感。

“以前也许更年轻漂亮,现在头发开始白了,皮肤没有那么好了,精力也不如以往旺盛,但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因为我从容,我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停,我喜欢这种状态。”

02 杭州新居,用20件藏品为自己策展

我是3月份搬到这个空间里面,大概陈列了20个左右艺术品,有绘画,有影像装置,有雕塑。把老、中、青三代,国内外的艺术家,做了一个融合。

我当时从武汉搬到杭州来,就是因为喜欢杭州的环境。我一直希望拥有一个房子,就在江边,望出去就能看到西湖群山。

吴威在家中

我第一次看到杭州风景的时候,就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古人的山水要那么画——有虚实,有重墨,有淡墨。

我家的有些作品可能更加适合放在窗户边上,要有阳光照到。有些作品则比较适合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我根据这些作品的形态和内容表达,给家里的藏品做了策展。

进门玄关处,雕塑为王强的《3号楼》,右边绘画为石佳韵的《围栏》

进门的玄关,是艺术家王强老师的作品。

我的房子左右两边都有窗户,这个雕塑放在通道的路径上显得通透,有顺应风水的感觉。而且在房子里放一栋楼,进门就有很踏实的感觉。

客厅中心的作品,伊西·伍德(Issy Wood),《carrie chewa gum at opera》,2020

整个客厅的主题是“肖像”,有8双眼睛。

客厅最中心的,就是现在正当红的90后艺术家,伊西·伍德(Issy Wood)的作品。这张描绘的是电视剧《欲望都市》里面的一个截图——女主人公拿着一个特别小的望远镜,望向歌剧院的舞台,嘴巴里面嚼着口香糖。

她爸妈是医生,她自己从小有进食障碍,所以她描绘了很多与口腔有关的作品。整个作品的风格是既非常复古,又很有新潮的Y2K风。我当时看到有一个词形容她还蛮准确的,就是叫“中世纪千禧”。

她还唱歌、做音乐,和她的画风很像。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本人很像我们身边一个特别“抽象”、特别搞怪的朋友,喜欢给你丢一些搞笑的、猎奇的段子,给你发表情包。

张培力,《通缉令1号》

客厅的这个角落有张培力、耿建翌,还有丁世伟的作品。

张培力和耿建翌老师都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核心人物。张老师是“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以我对他的了解,他很不喜欢这个标签,我想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被标签定义是原则。

厨房中的作品,闫冰, 《横骨》,2021

厨房,我在这个地方陈列了一个跟食物相关的作品,艺术家闫冰是甘肃人,他画的这根骨头像是牛羊的骨头,跟他的故乡土地,和他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客卧,地上的作品为俞菲尔的《墙》

家中的卧室,刘国强,《折叠# 20200506》

从空间设计上来说,我把客厅变大,书房去掉,卧室也尽量让它缩小,让我更有安全感。

我卧室里面挂的是基本都是抽象作品,不会让我的思绪变具体,能比较快入睡,就门口一张《今天无事发生》,自己一些心理暗示。

家中的绿植

我在家里买了很多绿植,大大小小的,还会摆弄这些绿植,到处给它们换位置。现在家里挂的东西也不多,因为不想一进来跟个博物馆一样。毕竟这个空间,我还是要生活,要惬意一点,从容一点,透气一点。

吴威(右)与丁世伟(左)在收藏展的现场

我第一次真正去收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是2017年,作品来自艺术家丁世伟,之后就开始入收藏这个“坑”。每一件收藏我都会做记录,所以我很清楚地知道,现在的藏品有65件。

我自己的家庭其实就是非常朴实的农民,我爸妈以前就是种田的,爷爷奶奶也是种田的。

小时候春节,吴威(中)与堂兄三人给爷爷拜年讨红包

2000年过年,吴威(中)与堂兄三人和姑姑在家门口的马路

我爷爷他很有经商思维,在村里开小卖部。我小时候大概在三年级左右,就开始开始在小卖部前面写毛笔字,去临摹历史书上的照片。

很多村里面的人来买东西,来接电话,大家说“哇,你怎么这么会画画,你真是个小画家”。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希望,好像可以通过艺术让我变好。

吴威在家中摆弄植物

我特别喜欢杭州这个城市的环境,而且这几年我觉得这里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好。一方面,是有很多的画廊、美术馆的新增;另外一方面,其实从中国美院每年有大量的艺术从业者毕业,慢慢就会有沉淀。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杭州的艺术家很团结,像周轶伦、贺勋、叶庆、程然他们是在一栋楼,把整栋楼全包了。他们连门都不上锁的,今天去你那边串会门,打会儿牌,喝会儿茶,做成了一个社区。

吴威在家中摆弄艺术家刘国强的装置《曲线的秩序》

虽然我挺爱去拜访艺术家的工作室,也爱和他们交朋友,但是在我看来,艺术家跟藏家还是要保持距离,就是“暧昧”的关系,若即若离又互相吸引。艺术家还是要维持一些神秘感和创作的独立性。

我现在这个阶段就是活在自己的看法里,活在自己的生活里。

03 作为“藏二代”,对父辈的收藏没有反叛,只有更新

胡若辉收藏 的 程甲本 《红楼梦》 图片@Tatler, 摄影:Wenbo

2014年,我第一次进入拍场,开始收藏。3年后,我便遇到了目前最重要的藏品——程甲本《红楼梦》。

这部《红楼梦》,是刻本体系中最好最完整的一部。它由程伟元和高鄂于1791年共同整理而成,因为是首次刊印故称为“甲本”。程甲本的历史意义在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版本首次面世。

当时快要拍卖这部古籍时,拍场突然涌进了很多人,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起拍价仅20万,区区几分钟后,现场出价已经快超过我的预算了。竞争异常激烈。

‍‍‍‍‍‍‍‍‍‍‍‍‍‍

程甲本 《红楼梦》

到了最后几轮竞价时,只剩我和另一位藏家在参与,那时的价格高得像刀架在脖子上一样。

我父亲在电话里劝我不要了,我和他说,哪怕我们未来几年少买几件艺术品,这件拍品也得拿下,因为它太重要了。我对于藏品的预算比较灵活,我觉得喜欢大于一切,而且遇到好的东西,机不可失。

最终落槌时,说实话那也是我的最后一口(价)。这部书,创下了明清小说类古籍的拍卖纪录。

郎静山摄,《张大千、郎静山、川口盛成合影》 ‍

影像是我很重要的收藏门类。我从2015年开始收藏影像,起初关注点很多,例如名人肖像、纪实摄影等。几年后,我从中提炼出与自己最贴切的主题——艺术摄影。

我给它的定义是艺术家本人拍摄的作品、纪录艺术家生活创作的影像作品以及具有艺术性的影像作品。

上:山田喜美子写给张大千的信 下:张大千写给山田喜美子的信

我最新的一件影像收藏是与张大千有关的数张珍贵照片。其中便有他和日本女友山田喜美子的合照。他们的合影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原片。

同时还附赠了一封山田喜美子写给张大千的信,里面写到:“您(张大千)今年来不来(日本),您快写信给我。”通过物品和信件讲述的生活日常,能看到艺术家另外的一面,很有意思。

有缘的是,2017年我曾收藏了三封张大千写给山田喜美子的信札,这就像时隔多年,收到了穿越时空而来的回信。这种感觉很奇妙,一切仿佛都串连了起来。

著名程派票友高华与梨园友人相册一簿,其中有万籁鸣、万古蟾、叶浅予、高岭梅、高华的亲笔签名合影(右上)‍

我收藏影像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二是想改变很多人的观点,例如我的长辈们以前就认为影像是可以不断复制的,没有稀缺性。

但实际上,“老照片”(vintage),即拍摄后10年内洗印的照片,不仅数量少,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可以达到拍卖级别的。收藏影像,算是我对传统收藏观念的抗争。

后来我父亲看到我的影像收藏,也逐渐理解了。我认为这就是年轻人要做的事情,认知需要不断提高、改变。我还希望影响更多身边的年轻人热爱影像。

‍‍‍‍‍

胡若辉主理的宝和祥北京茶空间 左为王焕青的雕塑‍

上左:米里亚姆·卡恩,《heutegef ühl》 上右:玛琳·杜马斯,《Pale Fac e》 ‍ 下: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Figurengruppe 08/19》

4年前,我从德国留学回来,开始收藏当代艺术。

收藏了像米里亚姆·卡恩(Miriam Cahn)画的光晕下表情怪诞的人物,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 Friedrich Einhoff )画中模糊的群像,更有以画肖像闻名的玛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她笔下空灵的人物。

我尤为偏爱德国表现主义这种绘画语言,像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这也是我央美毕业后选择去德国深造的原因。

尚扬,《董其昌计划-28》‍‍‍,2010 ‍ ‍‍ ‍

收藏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它可以滋养我的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我最崇拜的艺术家是尚扬老师。收藏的《董其昌计划》一直被我悬挂于客厅正中。尚老师的创作鼓舞着我,他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变法”。‍

上:颜秉卿,《捏泡泡》,2016下:黄一山,《马蒂斯-红色舞蹈》,2024

陈柏豪,《共生》,2024

我也会关注和我同代的年轻艺术家,像张书笺、蒲英玮、黄一山、邱瑞祥、任诒春 等。有时候我喜欢一件艺术作品,我会先被艺术家的气质和为人所吸引,或者喜欢了作品,会去了解一个艺术家。

最近收藏的一件作品来自艺术家陈柏豪,他的画带有妩媚与戏剧性,看似生疏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午后慵懒的状态,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会让我很放松。

我的藏品能与我产生共鸣,这是最重要的。

董其昌去世那一年创作的书法册页

现在我喜欢的拍品会发给父亲,他喜欢的也会发给我,我们之间去探讨是否可以收藏,包括真伪性、价值等等。

我们俩的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人会觉得父子待在一起容易无话可说,我觉得我们关系还可以,就是靠艺术这个桥梁连结在一起。

胡若辉的家

我不会将藏品放在仓库里不见光日,更多的时候会让它们跟我生活紧密相连。

像客厅书柜旁挂着恩师王焕青的油画,午后翻书的女孩。另一旁则是明代王铎的儿子王无回的书法,古今交错。楼梯间挂的是郎静山拍摄的花枝和鸟。餐 厅里则有朱新建的《有馀图》,画中两副碗筷,一碟鱼,寓意着夫妻相守,这是人世间最简单朴素的愿望。

胡若辉在创作中

收藏不是我人生的全部,但它一定是重要的部分。

当我拥有一件藏品后,我都会专门定制盒子,在上面贴标签,写下相关介绍。每次翻看它,都像是翻看一本时空交错的相册。当我有一天老了,看到这些藏品希望能带给我回忆与快乐。

今年是我收藏的第11年了,希望继续坚持下去,期待下一个十年的到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作者:搜索下载一条,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五口之家”的离婚搭子04-15

事关赛事、路线等!海尔·2025青岛马拉松授牌仪式举行04-15

实探杭州商场“即买即退”:外国游客直呼“太方便了”04-14

澎湃思想周报|马斯克与美国政治的梗图化;消失的女性自闭症患者04-14

从“神经症”到“美国病”:成为美国大众现象的疯癫04-14

危险!乘客突然昏迷!万幸!高铁上有医生!长春医生联合众人成功上演生死救援04-14

女主播擦边卖枕头,4天爆销100万04-12

涨跌成疯,恐惧蔓延华尔街:美国股债汇从避风港沦为风暴核心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