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其他区牵头的两条创新走廊建设,为何浦东新区要积极参与、展现作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47:00    

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是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作为“五个中心”建设核心承载区的浦东新区,所承担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全力做强“五个中心”的引擎功能。

一要构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全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功能。

全球性的创新竞争更多是创新生态的竞争。这个创新生态,不仅表现在资源投入、载体建设等硬环境方面,还表现在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链条等软环境方面。浦东新区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功能,应以创新生态建设为抓手,对标国际最先进的创新规则与文化,接轨全球最活跃的创新中心,构建更为强劲的创新引领格局。

比如,创新生态存在衔接断层。在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产业化创新策源三个环节,大企业主导性不够强,产学研合作有效性偏低,存在衔接主体话语权缺失或权威性不够的情况;偏爱大中型企业、偏爱体制内创新机构以及大中型科技企业,对小型科技企业不够友好,没有普遍形成活跃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又如,全球创新协同度有待提升。新形势下,一些全球关注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及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去、发挥作用。浦东新区在参与全球顶级科研项目方面大体处于跟随者角色,尚未形成主导性影响力,在“走出去”方面也缺少布局和政策配套。

下一步,要着力补上创新生态衔接断层短板,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创新策源、更加强化民营科技大企业在创新链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爱护和培育小型科技企业。这是创新生态的底层,更是创新的活力源泉。可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保护创新权益,打造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热带雨林和肥沃土壤。

要加快补上全球创新协同短板,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进一步合理松绑,包括资金使用、数据开放、人才引进、成果共享等,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合作新机制。同时,强化科技创新的国际枢纽作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构建国际创新协同网络。

二要构筑链接国内国际的要素交易枢纽,全力做强资源配置引擎功能。

枢纽强,则功能强。这个枢纽不仅要有一批总部、功能平台、专业服务集聚,还要有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国内国际合作网络作为重要支撑。通过枢纽型交易平台的交易、定价、交割,对资源配置形成权威的价格信号和交易量信号,引导并决定资源配置。

浦东新区是全球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地区之一。依托股票、债券、期货、保险、信托、外汇等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优势,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制度创新与市场开放双向发力。除了发达的资本市场,还有技术、人才、数据、产权、大宗原材料以及贸易资源、航运资源、科技资源等交易市场。同时,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聚力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但对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地”的战略定位,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金融开放度仍然不够,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不充分,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不足,离岸金融体系建设滞后;要素市场的国际接轨不够,数据交易所基本局限在国内交易,技术、人才市场的枢纽性不够突出,航运、贸易资源交易平台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

抓住国际化和枢纽化两个点,是浦东新区做强全球资源配置引擎功能的关键。

国际化,就是要率先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重点实施高水平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比如,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为诚信合规企业的跨境资金收付提供便利服务,稳步推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深化与东盟、中东欧、拉美、非洲等区域重要要素市场的联通,形成区域经济风险对冲机制。

枢纽化,就是要努力联通国内国际。比如,对标、联通纽约、硅谷、伦敦、东京、新加坡等要素市场,实现平台联通、制度联通、信息联通和人才联通;加快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各地要素市场的高标准联通,引领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实现平台联通、标准统一、规则一致、数据共享。

三要构筑开放共享的跨区域协同体系,全力做强区域合作引擎功能。

浦东新区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除了让各地可以充分共享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金融平台、贸易平台、航运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溢出之外,还需着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跨区域协同,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使命担当。

举个例子,按照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牵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的是松江区,牵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是普陀区。两条创新走廊建设,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部署。松江区和普陀区抓住契机、展现作为,增强了上海在区域合作中的引擎功能。浦东新区可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松江区、普陀区赋能。

同时,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重任,做实做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网络,构建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分工协作现代化体系,进而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全面做强区域合作引擎功能。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 王振)

原标题:《由上海其他区牵头的两条创新走廊建设,为何浦东新区要积极参与、展现作为》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王振

相关文章:

8车道!这条扩容高速今年通到成都二绕高速04-15

由上海其他区牵头的两条创新走廊建设,为何浦东新区要积极参与、展现作为04-15

韩正出席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并致辞04-15

关税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如何应对?04-13

突破250亿元,全球第一04-13

“中国经济的韧性不断增强”——访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贸易和投资部负责人西恩·多赫迪04-13

北大团队研发!全球首个基因挖掘大模型问世,为mRNA疫苗规模化生产提供关键酶资源库04-13

花420万美金“查岗”,地图社交风靡越南,500万人深陷“信任危机”?04-12